是由哈瑞修·斯彼福(Horatio G. Spafford,1828-1888)創作的一首感人詩歌。斯彼福出生於紐約,後來定居芝加哥,成為知名的律師和房地產投資人。然而,他的生活卻充滿不幸,這首詩正是在他遭受重大損失後所寫的。
1873年11月15日,斯彼福的妻子安娜和四個女兒搭乘“威樂杜勒阿弗爾號”豪華客輪,由紐約出發前往法國。這艘船由英國泰晤士鋼鐵公司建造,設計先進,能以每小時13節的速度航行,當時載有313名乘客和船員。原本斯彼福也計劃與家人同行,但因為需要處理芝加哥的房地產問題,他決定讓妻女先行,自己稍後再搭乘下一班船。
不幸發生在旅程的第七天,11月22日凌晨2點,客輪在北大西洋遭遇英國軍艦的猛烈撞擊,船隻瞬間斷裂,迅速沉沒,只有87人倖存。安娜在混亂中拼命尋找女兒,卻無法挽救她們的生命。她僥倖獲救,但失去了四個女兒。安娜在獲救後發送了一封電報給斯彼福,簡單寫下“Save alone”(僅我生還),這句話至今珍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。
接到電報的斯彼福心如刀割,立即搭乘最近的船前往英國。在船上,他遇到了許多同樣失去親人的乘客。當他們經過“威樂杜勒阿弗爾”號沉沒的地點時,船長特地來到他的艙房,告訴他們正經過那片悲劇的海域。此時,斯彼福的心中充滿了痛苦與哀傷,作為基督徒的他,或許在心中呼喊,質疑為何要承受如此巨大的苦難。
斯彼福的苦難不僅止於此。三年前,他的唯一兒子因病去世;兩年前,芝加哥發生大火,他的房地產投資損失慘重。儘管他一直致力於社會服務和福音事工,但命運對他過於殘酷。在失去四個女兒後,他仍選擇信仰,將痛苦化為詩歌,表達對生命的反思和對上帝的信任。
這首詩不僅抒發了個人悲劇,也成為許多人面對困境的精神寄託,提醒人們在艱難時刻中,依然能尋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。斯彼福的故事和詩歌至今觸動著無數人的心靈,成為信仰與堅韌不拔的象徵。
斯彼福在面對接連而來的苦難時,寫下了不朽的詩歌《我心靈得安寧》。這首詩歌表達了他在悲痛中仍然獲得內心平靜的信仰。詩中提到:
有時享平安,如江河般平穩;有時憂傷來似浪滾。然而,無論環境如何,斯彼福相信主的引領,因而獲得“心靈得安寧”。
儘管撒但和試煉接踵而至,他依然堅信基督的救贖,因為主已經為他承擔重擔,賜予他安寧。詩中提到的“釘十字架”讓他在回顧自己的罪時感到極大的喜悅,並讚美主的恩典。最後一節的“求主快再來”則反映了他對未來重聚的盼望,期待能在天上與失去的女兒們重見。
這首詩於1876年正式發表在由著名聖樂家桑迪(Ira D. Sankey)和貝利斯(Philip P. Bliss)編輯的《福音歌曲》一書中,貝利斯也為其譜曲。貝利斯出生於美國一個貧困的基督徒家庭,11歲便開始工作以支持自己。他的音樂之路起初並不平坦,直到19歲時遇到一位音樂教師,才開始接受正式的音樂訓練。後來,他結婚並在妻子的鼓勵下進入音樂領域,最終成為著名的福音歌手和作曲家。
貝利斯為斯彼福的詩譜曲,取名為“Ville du Havre”,這一名稱源自於沉船的名字。旋律莊嚴而宏大,低沉的開始逐漸升華,完美呈現了詩歌所表達的主題,強調了基督徒與神之間的永恆關係。
這首詩歌迅速傳播,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,在世界各地的教會中傳唱。它被譽為19世紀最感人的讚美詩歌之一,數不清的基督徒在經歷苦難時高唱此歌,獲得心靈的安慰。許多著名歌唱家也選擇演唱這首經典,以表達對上帝的愛與敬虔。
《我心靈得安寧》不僅是斯彼福個人悲劇的見證,更深刻體現了基督徒與主不可分割的關係,正如保羅所說:“無論是死,是生,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。”(羅 8:38-39)對於尚未體驗這種美好關係的朋友們,我們也祈願他們能願意接受這份永恆的愛嗎?記念愉宣1123的佈道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