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24-12-08
慎防教會被世界同化
吳錦明牧師”

還有兩個多星期就到聖誕節,想到聖誕,便想到這世代俗世化(secularization)的厲害。一個原本表達基督教信仰核心的節日,今日已被俗世污染到面目全非。商人對聖誕的敏銳程度比教會更高,商品市場可以說已擄劫了本來屬於基督徒的神聖象徵!所謂「世俗」(拉丁文:saeculum)就是以「當下」、「此刻」及「現在」作為一切意義的所在,拒談將來或永恆,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歷史的向度,只是浮游直至時間終止。在這俗世化的世代中,不少信徒不知不覺也被同化,除參與教會外,生活與一般人無異;「使命人生」、「方向感的人生」對他們來說仍然遙遠。

更正教(Protestantism)曾在西歐一度成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地帶。香港教會的起源,不少都和歐洲教會的宣教工作有關。可惜時至今日,西歐不少大宗派的教會已漸漸走上式微之路,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除大不如前外,不少教堂的建築物甚至已出售作社區中心、住宅、酒吧、賭場等用途。有研究顯示西方教會式微有兩個主因:

  1. . 自由神學滲透教會,不論人抱怎樣的信仰都沒有所謂,令教會失去傳福音熱誠。. 世俗主義滲透教會,教會漸漸和世俗妥協,教會不但不再認為同性戀是罪惡,更接受墮胎、同性婚姻等,令教會失去和世界有所分別、作光作鹽的能力。

在「自由神學」及「俗世主義」影響下,香港一些教會,甚至一些神學院的神學立場亦漸變得開放。不少基要的信仰及傳統屬靈操練的核心價值,漸漸被詮釋至偏離福音派的信仰。如有學者認為因信稱義不是教義,不應為此執著,結果教會慢慢忘記其基督信仰核心的訊息及獨特性,甚至不敢宣講罪乃是源於人與上主關係出現問題。換來的,教會聚會漸變得娛樂化及世俗化,教會不知不覺步向西歐教會的後塵。〈基督教論壇報〉在今年六月刊登一項信仰調查,15%受訪香港成年人說從小是基督徒,但現在已沒有宗教信仰。20%自稱是基督徒,卻認為信仰對個人生活並不重要。

斯托得(John Stott)在<心意更新的教會>提到「基督徒對社會作鹽作光影響力」的真理時,他提醒基督徒要在軍械庫中取出六樣兵器,包括:「祈禱」、「傳福音」、「榜樣」、「論證」、「行動」和「受苦」。對今日的信徒來說,上述六樣的兵器不是新產品,是耳熟能詳的聖經教導,只是我們可能已長久把它放在軍械庫中。

還有兩個多星期我們又踏進新的一年,盼望在去舊迎新的日子來臨前,我們能有「安靜」、「沉默」、「反思」的空間,深思「道成肉身」的奧秘,感受其恩典的重量,必然引發一種出自無限感激的生命行動,來宣認惟獨耶穌基督是使我們成聖的主!